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文化多元主義

              今日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社會理論,最初是在1960年代作為黑人自覺運動的理論基礎上被運用;而到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許多西歐及北美的少數族裔湧現了政治意識;除了少數民族本身在自我集體意識上的提升之外,二戰後國際間的移民風潮,也加深各個社會中的文化歧異,同時更促進了多元文化政治的興起。在無論多元文化主義的流派,一般我們所認為多元文化主義的立場,是隱含了對於文化歧異現象的接納與肯定態度,因為他認為不同文化群體有被承認及尊敬的權利,因此,不管是個人或全體,有其自身的信仰、價值,然而,隨著意識形態的混雜與激盪,在這起始點,而有了不同的流派,礙於報告時間有限,報告者不提及多元文化主義的分支流派,請同學自行閱讀,自行了解自己的意識型態光譜。
        再者,報告者會依據教科書的核心理念,諸如「認同政治」、「文化認同」、「少數族裔權利」、「多元差異」四部分做初步介紹,讓同學有初步的認識:
  • 認同政治: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家認為,少數文化群體相對於主流群體一定較不利,要矯正這情形唯有對社會中的規則及制度做重大調整。
  • 文化認同:多元文化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來自一股視文化為社會、認同政治之基礎的思想系統。如果一個人以自己的文化為榮,特別是可以公開地宣稱自己的文化認同時,此時就有了社會與歷史的根源感。
  • 少數族裔權利:
  1. 自治權對個人自由與自主性的保障。文化幫助了使人活得自在的目標達成。
  2. 多族裔共存權:因宗教或血緣相同而形成的少數群體,應有權利維持及保存自身的文化特色。
  3. 代表權:教育或政治的較高階層職位上,應保障弱勢族裔有一定的參與比例。
  • 多元差異:相信歧異的可能性,更要推廣,因為除了能讓個人可以自由發展其文化認同外,多元差異對社會也有好處。經由共居群體間的文化交流,反而會增進跨文化的了解與包容。
        本次報告擬訂於下周一(12月19日),進行時間三十分鐘左右,報告方式會以教科書的內容作為導讀,且在報告者講述完畢後與同學進行交流。本次報告的提出問題的來源會依照教科書報告範圍中找個問題,且顧及課程進度,報告者會一併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間的討論時間會多於報告者獨自報告的時間,歡迎同學們在課堂上與報告者有更多的互動,並激盪彼此的思維,營造學習的氣氛。

報告者問題(視情況增減)
  1. 除了多元文化主義之外,還有哪些意識形態是為邊緣、劣勢者發聲?而與多文文化主義的相同點與差異點在哪?
  2. 當今議論公共事務,何以必須區分且尊重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請支持去性別化者論述,去性別化讓人們沒有差別能否實踐平等?同樣是講求權利與平等,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多元差異說法與去性別化者來說又有什麼不同?
  3. 如何分辨誰是少數?同性戀者屬於多元文化主義的「適用」對象?
  4. 少數族裔主張專屬權利的理由。
  5. 在本質上,現代以來,西方文化即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
  6. 若遇反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少數族群,其他人應保持什麼立場?若打算以容忍(toleration)為因應原則,什麼是容忍?如何使容忍避免成為無視差異或流於口惠的冷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