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主義自20世紀後半葉在全球生態危機的壓力和現代環境運動的激發下,伴隨著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時代精神轉變而興起。生態主義最先表現為一種環境主義的思潮,經歷了動物權利論、生命中心論、生態中心論多種典型理論形態,最近又發展成生態女性主義和生態後現代主義等特殊意識形態。
生態主義與其他意識形態最大的差異,乃是將「人類社群」放到生態系統之中,從與自然平等的立場來探討問題,而非傳統意識形態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如同女性主義,生態主義內部的分歧也產生了對政府不同程度的訴求,其中以深層生態學為極端理論形態。
課程中我將偏重與生態主義較契合的意識形態來加以介紹,如女性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為何會與生態主義加以結合,並於課堂上討論幾個問題:
- 為何生態主義的哲學觀在21世紀對許多國家執政方針而言都是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 生態主義擯棄人類中心主義,則生態政治要如何將道德價值觀納入討論?
- 資本主義國家仰仗經濟力量而對他國的資源掠奪與環境汙染(生態帝國主義)是否可以被生態主義者反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