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心得交流,請儘量限於課程,尤其多用於思辨,在不疑處有疑,才是讀大學的起碼自我期許。
- 當發現您跟愈來愈多人想得一樣、說得差不多、寫得也出於同一樣板,對大學生而言,完全不值得興奮,遑論鼓勵!大學教育不該是製造罐頭,大學生也不該當自己是罐頭,樂於成為罐頭,就該到補習班好好用功,不宜在大學宣揚成為罐頭的美好滋味!
- 關於國家考試或任何「技巧」的分享,請同學們另覓平台發表,這裡是鼓勵和發揚獨特性的場域。言盡於此,當知分寸。謝謝合作!
- 若無法接受課程本旨者,請留心期末退選時間,免得耽誤修課時程。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政治學所學為何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自由主義(一),02114256
什麼是理性?人是理性的動物?何以見得?
- 理性被自由主義者視為不可脫離”自由”的重要環節。因為在啟蒙運動之前,人民的思考受到傳統、封建及宗教的文化力量完全控制,因此其生活形態十分封閉且保守。但在啟蒙運動的興起及科學革命的知識力量普及後,人民能從過去傳統宗教的迷信當中走了出來,進而啟發自己的思考能力。例如:了解自己想要追求何物、過著怎樣的生活…等。因此,理性可被視為人類思考能力當中的一項潛能,當理性被激發出來後,人類便能在自由思考、擴展心智的狀態下充分了解”個人”,實現”積極自由”的意義。
- 我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但前提是要經過”教育”的洗禮,此處的教育除了是普及的科學知識外(例如:物理、數學、語言…等);更重要的是對他人擁有”自我思辨能力”的引導。以啟蒙運動興起前為例,因為受到封建及宗教的傳統力量束縛,人民在受教和自我思考的發展上有限,僅能依循上位的命令及封閉的習慣,終身處在一個無法流通的社會位階。但在啟蒙運動興起後,除了個人意志及科學知識打破了傳統宗教的迷信外,社會中也出現引領大眾自我思辨、探討人生價值的風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過往處於較低劣階層的人民可以自由地思考、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創造翻身的機會。因此,人雖然是理性的動物,但仍需要藉由教育使其根深蒂固,方能追求個人及自由的理想、掙脫傳統的迷失和束縛。
- 從每個人的求學過程可以見得人是理性的動物。不論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學校教育,我們都會從父母、師長及同儕之間獲得訊息及知識,進而在我們的心智中建立多元的價值觀。其中,我認為哲學和思想的教育是每位學生求學的必經之路,因為這些課程的引導,激發出學生自我思辨的潛能,從過程當中了解自己、預見未來的人生。就此,學生便能以自由選擇的方式適性發展,追求自身的利益並朝著未來期望的目標邁進。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第一章作業(三),05114243
1.意識形態批判的目的何在?
我覺得關於意識形態批判的目的可以包含很多方面,除了批判當今社會外,自身所抱持的意識形態有時也需要適度的反思。
以意識形態所建立起的「世界觀」做為「美好世界」與當今社會對照的基準;進而批判社會所欠缺的地方。此種意識形態批判的目的在於能讓我們對該改變什麼、如何改變等問題找出方向,以便意識形態的實踐。
然而正如參考書所說,意識形態並不是一個封閉的思想系統;因此會出現混和式的意識形態,我覺得有時候也要回想自己所做的思考和自認所持有的意識形態是否有所不同。此種意識形態批判的目的是,經由反思我們有機會知道實踐中的優缺點;並且對自己的意識形態有更深入的了解。
2.如何施用於自身?
雖然透過對社會的批判可以找出需要改變的地方,但是達到「美好世界」對我而言可能難以實踐;因此我覺得將其運作模式套用在其他目標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學業、夢想等等。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自由主義(一),05114254
- 理性意指人們跳脫傳統與生活習慣,以知識及探求能力來發現及推理出問題的思考方式。理性使人追求自身利益並抗拒於權力壓榨之下所做出之非經思考之行為。相較於風俗經驗傳統,理性更為動態且靈活。
- 我認為應以受教育之程度來判斷人是否為理性的。當人們缺乏知識及思辨能力,遇到問題時勢必會仰賴於過去的經驗及上一代所留下之傳統等缺乏理性思考之解決方式。
- 在古時教育並無如現代般普及,部落間爭奪利益無法透過協商的方式之下大多便會以武力及戰爭等直接且暴力的手段。人們遵循著過去之生活方式,如同嬰孩般用搶的方式來獲得任何想要的東西。而透過教育能夠激發出人們的理性,使人們懂得以思考、推理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及與人們相處、減少摩擦。理性建立於知識之上並鼓勵人們從事多方的思辨以明出符合邏輯且合理之答案。最重要的是,理性並非絕對的正確無誤,而是能夠使人於錯誤中修正問題,並讓人們的思考模式更加地進步。
自由主義作業(三)
- 請根據John S. Mill的《論自由》第二、三章回答以下提問,請練習引用典籍(務必標明出處),鋪陳看法:
- 為什麼自由主義不贊同無限制的自由?為什麼受制的自由仍是自由?
- 若不妨礙他人便得充分自由,無視他人痛苦(例如,因先天或後天差異而遭到差別對待)也是一種自由?
- 05114207、05114217、05114228(以上回答第1題)、05114237、05114247、05114258(以上回答第2題)。
- 以上六位同學請至遲於十月十六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請系統時間為準),逾期逾時貼文,視同缺交。
- 請在標籤處附上姓名,標題訂為「自由主義(三),學號」。
自由主義作業(二之二)
- 自由主義者應如何面對反自由主義的論述與行動,才算是言行一致?作答前,請先想想,什麼樣的主張或主動可以稱得上是反自由主義。
- 05114206、05114217、05114225、05114235、05114245、05114255
- 以上六位同學請至遲於十月九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請系統時間為準),逾期逾時貼文,視同缺交。
- 請在標籤處附上姓名,標題訂為「自由主義(二之二),學號」。
自由主義作業(二之一)
- 請根據Alex de Tocqueville,《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上卷,第二部分第七章,回答以下提問:為什麼自由主義者必須對民主保持戒心?如何保持戒心?請練習引用典籍(務必標明出處),鋪陳看法。
- 03111232 、05114201、05114205、05114208
- 以上同學請至遲於十月九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請系統時間為準),逾期逾時貼文,視同缺交。
- 請在標籤處附上姓名,標題訂為「自由主義(二之一),學號」。
自由主義作業(一)
- 什麼是理性?人是理性的動物?何以見得?
- 05114204、05114214、05114224、05114234、05114244、05114254、05114273
- 以上七位同學請至遲於十月二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請系統時間為準),逾期逾時貼文,視同缺交。
- 請在標籤處附上姓名,標題訂為「自由主義(一),學號」。
第一章作業(三)
- 意識形態批判的目的何在?如何施用於自身?
- 05114203、05114213、05114223、05114233、05114243、05114253、05114261
- 以上七位同學請至遲於十月二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請系統時間為準),逾期逾時貼文,視同缺交。
- 請在標籤處附上姓名,標題訂為「第一章作業(三),學號」。
教室再調整
- 按照教務組課務組公告,自第四週(十月三日)起,西洋政治思想概論改在H304教室上課,請同學務必準時出席。為保持教室清淨,以利同學專注聽講,8:20以後,該教室將鎖門,並請同學停止進食。謝謝配合!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第一章作業(二)
政一B 廖旭威 05114272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 當我們以自己的價值觀看這個世界,世界發生的一切就是我們意識形態下產生的事物,所以意識形態代表著我們的價值觀與想法。
- 因應時代的演變,網絡的發達,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有研究(Find 2015 H1調查)指出,台灣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網的時間是10小時,其中近六成的時間都是來自於行動裝置。說明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逐步提升,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手機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雖然它的使用性很高,但正因為這樣每個人都沉醉於手機的虛擬世界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會越來越少。你可能會說“不是呀,手機也是可以交流的呀”。當然,我不否定,然而你就會發現自己與人只能永遠局限在於手機的虛擬世界裏。
- 有人也會說,手機也是可以好好利用的,例如我可以隨時查資料,做功課,有重要事也可以及時宣佈與討論。不完全只是停留在虛擬世界裏,只要你懂得使用,有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 因此我們在看每件事的本身,我們都存在著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而這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
第一章作業(ㄧ)
1.世上無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從意識形態的發展中解讀,意識形態都被認為與生活環境及社會息息相關。而我認爲若能保持絕對中立必須處於沒有任何利益的情況,要達成以下條件,首先,不屬於任何群體,這個條件的設定在於人若於團體或群體中生活,即需要能確保群體安全的共識,因此而制定出規範互相制約,於是生成意識形態;其次,生活條件能自給自足,完全不能與任何人有接觸,因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有可能進入或產生一個群體。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意識形態掌握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與人接觸,交互激盪產生某些意識,影響我們作出的決定,舉例來說,當國家發生危機,我選擇靜觀其變,因為擔心輕舉妄動會造成壞的發展而決定保守目前的狀態,有人決定衝鋒陷陣,不讓自己落於人後,為自己所相信的勇於嘗試,這些反應都是因為人本身具有的意識形態交互作用後,做出的決定。
第一章作業(二)
●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意識形態是一副眼鏡,它是一套嚴密的價值信念,闡述政治、經濟、社會體系的組織運作。人們透過這副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它提供了解釋現狀的一個視野。我們通常不覺得我們的信念屬於意識形態,因為我們經由它提供的基本概念去了解這個世界,不自覺地,當人們在判斷事物時,或多或少受到某些信念或價值的影響。
第一章作業(一)
1.世上無人可以拒絕意識型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我認為不太可能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當人們論及意識形態往往以偏激態度面對,且急著澄清自己是中立的,其實潛意識中有了與該理念不同的思想,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提供人類基本概念以瞭解世界,經由個人吸收轉化成自我信念,進而向他人宣揚己念,這也屬於意識形態的一類。在一社會中,保持中立應為一相對概念,當一意識形態為眾人推崇則視之為中立;反之,與其核心理念不同者被視為極端分子。然而世上同時存在多種意識形態,隨著時代變遷相互交替成社會主流,即便是一中立觀點,其背後也蘊藏著多種不同之意識形態。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
意識形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交談乃至於行動都被其影響著。對現狀之解釋、未來理想及政治變遷皆是由意識形態去加以深度討論,世界與意識形態環環相扣,例如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等。我們利用意識形態提供的基本概念去做現實的批判、反駁與自我意識不同的言論亦或是進行政治運動,意識形態環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認為大多數人的想法、思考模式皆是意識形態的作用。
第一章作業(二)
政1B 潘俊妟 05114232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我認為意識形態就像一塊巨大磁鐵 (此處的所有意識形態皆為獨一無二的單一磁極磁鐵)
1.吸引鐵(影響人民)並同化他的磁極(淺移默化思想),同時互相排斥或吸引其他的不同磁鐵(其他意識形態)。
2.兩個磁極極度不同的磁鐵間會互相排斥,並爭奪邊緣受磁力影響較淺的鐵 ,反之磁力相近的磁鐵會接近或相安無事甚至互相影響,而越龐大的磁鐵能影響更大的範圍並驅離範圍內的其他磁極磁鐵或受其同化磁極的鐵。
3.這塊巨大磁鐵讓所有被同化的鐵相似 ,而越巨大的鐵(有權者)從磁鐵中獲得更大的磁力使他影響更多的鐵(群眾)。
4.巨大的鐵(有權者)依附在巨大磁鐵上,另外鐵線圈(道德意識家)強化了這塊巨大磁鐵,兩者使巨大磁鐵吸引或同化更多的鐵 。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我認為意識形態就像一塊巨大磁鐵 (此處的所有意識形態皆為獨一無二的單一磁極磁鐵)
1.吸引鐵(影響人民)並同化他的磁極(淺移默化思想),同時互相排斥或吸引其他的不同磁鐵(其他意識形態)。
2.兩個磁極極度不同的磁鐵間會互相排斥,並爭奪邊緣受磁力影響較淺的鐵 ,反之磁力相近的磁鐵會接近或相安無事甚至互相影響,而越龐大的磁鐵能影響更大的範圍並驅離範圍內的其他磁極磁鐵或受其同化磁極的鐵。
3.這塊巨大磁鐵讓所有被同化的鐵相似 ,而越巨大的鐵(有權者)從磁鐵中獲得更大的磁力使他影響更多的鐵(群眾)。
4.巨大的鐵(有權者)依附在巨大磁鐵上,另外鐵線圈(道德意識家)強化了這塊巨大磁鐵,兩者使巨大磁鐵吸引或同化更多的鐵 。
第一章作業(一)
- 世上無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 我認為人要拒絕所有意識形態並保持「絕對中立」是不可能的。人是群居動物,在社會中每個人各自扮演著某個角色,對事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及想法。我們的行事與思考模式背後一定會有支撐自己的意識形態。它既複雜又多元,難與人們在社會上的種種行為分割。而意識形態的中立應為一種相對的概念,在一社會中佔有優勢(即大多數人推崇)的意識形態便保有中立的地位,與之標準或核心不同的意識形態就容易被認為是極端。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並非永遠不變,也就無永恆的絕對中立情況。再者,即便是中立也會有藏於其背後的一個或多個意識形態存在,處於中立並不表示全盤與意識形態脫鉤。
2. 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 意識形態建構了人的價值觀及世界觀,我們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許多想法都會牽扯到它。無論是自私或是博愛、改變或固守現狀,這些其實都與意識形態有關,它們的核心和原則常常都在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與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像是生態主義及多元文化主義等新意識形態,亦是我們無法忽視的。身為人,每日與社會及環境互動,當我們對人事物有了想法甚至行動時,即是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效果。
第一章作業(一)
1.世上無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首先,我認為是沒有的,意識形態經常被人解釋為偏激而不討喜的一種象徵,大眾認為這些有明顯”意識形態”的人們是容易被煽動的政治狂熱者,對於這些人的想法不以為然,甚至對於自己”看似”不具有意識形態而沾沾自喜,以自己對公眾議題及政治的冷感自豪,殊不知自己也可能是某種意識形態的擁護者。
換句話說,意識形態是影響一個人看待世界該是什麼模樣的重要信念,是長時間累積下來且不易被改變的觀念,這種信念會影響人的想法及行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被各式的理念及生活經驗淺移默化成某種樣子,無論接觸多少新知,人們很難保持著完全中立的態度去看待所有事件,或多或少會混雜著自身意識形態所加諸的想法。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我認為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中,意識形態皆不斷發揮著作用,無論是言論或是行動,背後皆是由看不見的信念操縱著,一個人會說出什麼樣的話,或是做出什麼樣的事,皆源自於他用如何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意識形態會影響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的動機,當看到不符自己信念的事件時,人們通常會強烈的表示反感並不接觸相關事件,或是發表反對的言論,鮮少有真的以完全公正心態去看待自己反感事物的人。
公車上
Q1:如果你在公車上,目睹老婦的票遭吞,你會做何反應?
A1:我會選擇旁觀
Q2:為什麼?
A2:
依照影片進行,在對(1)黑人把老人的票吃掉 選擇做何反應之前我已經在(2)老人對黑人進行言語侮辱 時選擇旁觀。
因為無論我是否為老人澄清我都沒有觸法,所以我會基於個人的道德立場做考量。首先我認為(1)的行為是錯誤的,它侵犯了他人的財產。但我認為(2)也是錯誤的,因為無故對他人施加言語羞辱(暴力)是對他人的一種傷害。但依我的知識/常識範圍我無法衡量何者較嚴重,且兩者皆觸法(搶奪行為/公然侮辱),所以依個人感覺將兩種行為視為等值。
因此我應該在(2)發生時基於個人道德立場出言阻止老人的行為,但是因為某些理由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在(1)發生時,如果我挺身而出為(1)說話,我將因為無法說服自己為什麼沒有為(2)說話而造成自我矛盾,於是在沒有觸法法律(行為準則底線)的情況下,我會選擇對兩者皆保持沈默,因為這才是我認為最公平的做法。
另,如在之前我已經出言阻止(2),之後我也會為被誤會的老人做澄清。因為基於個人道德立場/知識範圍我已經判定(1)和(2)皆為錯誤/觸法的行為,應該要被導正以防止有任何人受到不必要的侵害,因此所以我會對它們皆出言澄清/阻止。
公車上
如果您在公車上,目睹老婦車票遭吞,會如何反應?理由何在?
第一,假設我是乘客時。
我不認同老太太的言論,也不會因為老太太的票被吞掉而有任何支持她的動作。因為歷經了一段令人不舒服的言論再加上我沒有能力讓老太太停止表達,所以我會與坐在對面的媽媽一樣,覺得自己並無有所行動的義務,而抱持旁觀者的立場。
在最後黑人乘客為自已報了仇。我則會像坐在對面的小孩一樣覺得有趣。
第二,假設我是驗票員(車長)時。
或許乘客並沒有負責車上的一切秩序及執行規則的義務、責任,但驗票員基本上就肩負了車上的一切事物。首先,不論老太太先前的言論是否符合社會觀感,而我親眼看見老太太的票被吞掉,那就代表老太太並非是搭霸王車,所以沒有將老太太趕下車的可能性。再來,如果我有權力終止服務的話,我就會依照當下狀況判斷,當然在這之前必須有例行的勸說。
我認為「角色」影響了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反應。當你完全是一個旁觀者,即使你沒有任何的反應,也並不會有責任的問題。但當你執掌時,就必須有所作為,否則就將會被視為瀆職。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第一章作業(二)
●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意識形態就像是人們看世界的一副眼鏡,它是一套有系統的價值、信仰和希望。透過它,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皆不相同,所以即使是一樣的事件卻有不同的看法與視野。這套想像和期望有如人們心中的一個地圖,告訴他們看到什麼以及了解和解釋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意識形態建立在根深蒂固的價值和下意識的情況下,它也提供善惡判斷的方針。意識型態會影響認知、了解和評價,我們看一個事件是依照我們的意識型態而定。它是一個鏡片,人們透過它看他們自己和他們接觸的世界。
第一章 作業(一)
1、世上無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拒絕意識形態保持絕對中立的想法,背後的目的在於尋求一個真正完美的世界。希望藉由中立客觀的標準,正確的比較出各種政府政策、個人行為、政治體制……等社會行為的好壞優劣。以下就認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以及這些主張可能的缺失分點論述:
(1) 「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
純粹以現實物質生活為基礎的觀察
有些主義主張:不必以理念的觀點去檢視社會行為,以物質的角度、科學方法看待即可。例如,心理學派中的行為主義認為:社會行為僅是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做出的反應,理念或是意識形態僅是裝飾背後存在的現實;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形態與其持有者的經濟或階級立場相關,理念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以客觀存在的事物為觀察推論的基礎,必然有中立的結果。
超然中立的理念
馬可思稱其以科學的角度,視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相對的,自由主義者定義共產主義與法西思主義是具壓迫與集權性質的官方價值。現存的這些意識形態,都建立一些標準、原則……等,一方面作為人們建立價值觀的視野,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中立的理念以評判其他意識形態的優劣。
(2)主張的缺失
忽略物質與理念之間的交互作用
物質生活並非影響社會生活的唯一因素,理念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容易觀察,包括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政治系統本質的影響、或者在社會中團體產生的凝聚功能。要對社會行為做合理的看待,必然考慮理念與現實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
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
各個意識形態認為,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原則原理一樣,自己可以是用來評斷其他意識形態標準,這便是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對於社會行為,既然不能僅以現實物質的面向看待,就必須考慮一些不適合用科學分析的要素,既然無法用科學方法分析,就無法找到某個客觀的檢驗標準,去斷定某一主義必然優於其他主義。
由上述可知,雖然有些主張認為其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但其或有觀察論述上的偏失、或缺乏自身本為意識形態的自知。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1) 「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
純粹以現實物質生活為基礎的觀察
有些主義主張:不必以理念的觀點去檢視社會行為,以物質的角度、科學方法看待即可。例如,心理學派中的行為主義認為:社會行為僅是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做出的反應,理念或是意識形態僅是裝飾背後存在的現實;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形態與其持有者的經濟或階級立場相關,理念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以客觀存在的事物為觀察推論的基礎,必然有中立的結果。
超然中立的理念
馬可思稱其以科學的角度,視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相對的,自由主義者定義共產主義與法西思主義是具壓迫與集權性質的官方價值。現存的這些意識形態,都建立一些標準、原則……等,一方面作為人們建立價值觀的視野,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中立的理念以評判其他意識形態的優劣。
(2)主張的缺失
忽略物質與理念之間的交互作用
物質生活並非影響社會生活的唯一因素,理念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容易觀察,包括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政治系統本質的影響、或者在社會中團體產生的凝聚功能。要對社會行為做合理的看待,必然考慮理念與現實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
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
各個意識形態認為,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原則原理一樣,自己可以是用來評斷其他意識形態標準,這便是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對於社會行為,既然不能僅以現實物質的面向看待,就必須考慮一些不適合用科學分析的要素,既然無法用科學方法分析,就無法找到某個客觀的檢驗標準,去斷定某一主義必然優於其他主義。
由上述可知,雖然有些主張認為其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但其或有觀察論述上的偏失、或缺乏自身本為意識形態的自知。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1)分辨什麼
主張所有事情皆是意識形態的作用,那麼與主張人是生物機器只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一樣,都忽略了理念與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理念引導的行動,可能造成現實物質生活的改變;相對的,理念也可能是現實的產物,受制於現實的歷史環境。此處目的在於分辨什麼樣的情況不是社會現實的作用,而是意識形態的作用。
(2)意識形態作用的原理
價值的賦予,是意識形態作用的核心。首先,意識形態中對現狀的解釋與對未來的理想,賦予特定的事實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使人對現存社會進行保存、改變、推翻或重建的社會行為;接著,其對未來理想與政治變遷解釋之間的連結,也同樣賦予某些行為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並以此規範、解釋或合理化社會行為。
由於社會現實是某個具體的環境、事件、制度、或者物品,其作用原理就不在於價值的賦予使有相應的行為,而是改變某個現實中客觀的條件,使社會中受到影響的人不得不改變其行為。
(3)意識形態作用的形式
論述語言
意識形態作為論述語言時,作用就相同於原則或條目,決定我們的思考程序。由意識形態構築的論述語言,作為智識性的框架。用這個框架中的基本前提與假設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去觀察、解釋世界或社會秩序。這種形式的意識形態潛藏在人類的基本常識中,最難以發覺。
意識形態的理論
作為政治哲學,抽象、理論式的探討。
政治運動
意識形態作用於政治運動,會有群眾動員、權力鬥爭等現象,某些戰爭的發生,即是意識形態所推動,或藉此獲得支持、取得正當性。此時意識形態就藏於政治口號、宣言等處。
主張所有事情皆是意識形態的作用,那麼與主張人是生物機器只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一樣,都忽略了理念與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理念引導的行動,可能造成現實物質生活的改變;相對的,理念也可能是現實的產物,受制於現實的歷史環境。此處目的在於分辨什麼樣的情況不是社會現實的作用,而是意識形態的作用。
(2)意識形態作用的原理
價值的賦予,是意識形態作用的核心。首先,意識形態中對現狀的解釋與對未來的理想,賦予特定的事實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使人對現存社會進行保存、改變、推翻或重建的社會行為;接著,其對未來理想與政治變遷解釋之間的連結,也同樣賦予某些行為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並以此規範、解釋或合理化社會行為。
由於社會現實是某個具體的環境、事件、制度、或者物品,其作用原理就不在於價值的賦予使有相應的行為,而是改變某個現實中客觀的條件,使社會中受到影響的人不得不改變其行為。
(3)意識形態作用的形式
論述語言
意識形態作為論述語言時,作用就相同於原則或條目,決定我們的思考程序。由意識形態構築的論述語言,作為智識性的框架。用這個框架中的基本前提與假設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去觀察、解釋世界或社會秩序。這種形式的意識形態潛藏在人類的基本常識中,最難以發覺。
意識形態的理論
作為政治哲學,抽象、理論式的探討。
政治運動
意識形態作用於政治運動,會有群眾動員、權力鬥爭等現象,某些戰爭的發生,即是意識形態所推動,或藉此獲得支持、取得正當性。此時意識形態就藏於政治口號、宣言等處。
第一章作業(二)
- 什麼是意識形態?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人為了各種需求編寫出相對應程式,而我們因應各種環境而誕生出相對應意識形態。這些程式經過電腦的運行得到各種結果,有如政治家們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做出各種行動。最終這些運算結果帶給人們方便,卻也創造了更多的需求;而這些政治行動或多或少的改變了環境,使得意識型態又遭到了修改。這兩者之間無窮無盡的交互影響,造就了現今社會的樣貌,不論兩者都一樣。
公車上
- 如果我是公車上的乘客,當我目睹老太太的車票遭吞我會選擇告訴車掌。儘管老太太在公車上一直用言語羞辱黑人乘客,但是老太太並沒有做出其他更過分的舉動,黑人卻因為自己的情緒把老太太的車票吞了,這個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況且在公車上還有小孩,黑人乘客將老太太車票吞下肚,而且沒有任何乘客糾正的舉動無疑是給小孩一個最不好的示範。
- 雖然老太太對黑人人身攻擊的行為不妥,但是黑人乘客已經觸犯了法律。這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如果現在不將這個錯誤導正,或許黑人乘客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一樣的行為,畢竟乘客也沒有任何的反應。黑人乘客或許會認為此舉動是默許的並且告訴他的朋友,如果他們也跟著效法,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紛亂。況且如果黑人乘客真的無法忍受這樣的對待,他可以選擇下公車,或是換座位,不應該做出這樣的行為。基於以上理由我會選擇告訴車掌。
第一章作業(二)
1.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不只是一種價值觀、思維模式,更是信仰和力量。能支撐且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模式,亦可凝聚雷同想法的民眾。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形塑而成,是自然而然且無法抗拒的。意識形態的功用在引導普羅大眾以主觀的自我利益去看待社會現實。又,多數人的意識型態無形中都由各個學說的提出者控制著,民眾只是在前人的足跡上加深它的痕跡而已。例如前蘇聯的共產主義是源自於馬克斯和列寧的著作。由例子可知,意識形態不只對個人發揮作用,它更可以引領政治行動和燃起民眾政治熱情。
2.請試以日常生活用品比喻之,並說明理由。
自所有人一有思考能力開始,便具有意識形態,好比是與生俱來的一副眼鏡或圍住自己的蚊帳,我們總是隔著它們來看世界,卻又否認它們的存在,認為這層薄紗和鏡片並不影響自己的世界觀和判斷能力。換言之,這兩樣日常生活物品所代表的就是自己既定的信念、意見與自我假設。
公車上
如果您在公車上,目睹老婦車票遭吞,會如何反應?理由何在?
-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與我們文化不同的人和我們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著,我們被迫要去接受、尊重或幫助那些移民,建立起新的社會秩序與文化。公車上的老太太非常厭惡外來的移民,在她的認知裡面,這些外來的移民有著許多偏差的行為,對這個國家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我同情這位老太太,但我會像車上的所有人一樣默不作聲。這位老太太仇視他們破壞了原有社會建立起來的秩序與文化,也憎恨他們不請自來,但是,外來的移民也有人在努力的讓自己融入這個社會,遵守這個社會的規範,他們比別人更加艱辛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黑人不過是做了個反擊,反擊了她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以及以偏概全的價值觀,他讓老太太知道這個社會已經慢慢的在包容他們,公車上的沉默不語,就是大家對她所講的那番話的不認同。這些新移民所產生的許多問題,有時是政府在制定國家政策或法律時沒有考慮到的地方,不全然都是他們的錯,我們應該做的事是協助他們,而不是想盡辦法的將他們趕出去。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第一章作業(一)
1.世上無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
意識形態有多種樣貌,一個人的意識形態類似於個人的立場,當他人的立場異於自我看法時,易發生歧見與排斥。
一個人獲得絕對的權利時,其他有意奪權者皆被視為反叛者;相對於意識形態,當權者或佔上風者的意識形態被視為“中立”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意識形態則被視為“偏激”或“極端”的意識形態。
人在認為自己中立時,實則正在用自己的意識形態來解釋他人之行為想法,所以很難有人能把握“絕對中立”;我們也常不願意承認我們傾向某種角度或立場來審視一件事,因此意識形態就像常識一樣,不知不覺的被使用了。
人常也以教育的方式來傳承並深植於下一代的理念之中,在自幼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被固定於某種框架之中,固人難以保持“絕對中立”並抗拒意識形態於生活之外。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
意識形態的主要作用是直接參與社會生活,鞏固或者改變當時狀況,以達成自我目標、滿足個人意志與慾望,亦是人們生活準則與價值觀的重要元素。
意識形態的運作是當人構思一種規矩並使其執行運作來保護自己所有,美其名是為了達到心慕中的理想世界,增進社會進步,實則為了維護個人既有利益,防止他人侵略與改變,進而也影響法律的訂定與社會教條的產生。固可從以上得知意識形態的運作和發揮的作用是無時無刻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分每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