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意識形態保持絕對中立的想法,背後的目的在於尋求一個真正完美的世界。希望藉由中立客觀的標準,正確的比較出各種政府政策、個人行為、政治體制……等社會行為的好壞優劣。以下就認為「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以及這些主張可能的缺失分點論述:
(1) 「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
純粹以現實物質生活為基礎的觀察
有些主義主張:不必以理念的觀點去檢視社會行為,以物質的角度、科學方法看待即可。例如,心理學派中的行為主義認為:社會行為僅是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做出的反應,理念或是意識形態僅是裝飾背後存在的現實;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形態與其持有者的經濟或階級立場相關,理念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以客觀存在的事物為觀察推論的基礎,必然有中立的結果。
超然中立的理念
馬可思稱其以科學的角度,視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相對的,自由主義者定義共產主義與法西思主義是具壓迫與集權性質的官方價值。現存的這些意識形態,都建立一些標準、原則……等,一方面作為人們建立價值觀的視野,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中立的理念以評判其他意識形態的優劣。
(2)主張的缺失
忽略物質與理念之間的交互作用
物質生活並非影響社會生活的唯一因素,理念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容易觀察,包括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政治系統本質的影響、或者在社會中團體產生的凝聚功能。要對社會行為做合理的看待,必然考慮理念與現實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
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
各個意識形態認為,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原則原理一樣,自己可以是用來評斷其他意識形態標準,這便是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對於社會行為,既然不能僅以現實物質的面向看待,就必須考慮一些不適合用科學分析的要素,既然無法用科學方法分析,就無法找到某個客觀的檢驗標準,去斷定某一主義必然優於其他主義。
由上述可知,雖然有些主張認為其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但其或有觀察論述上的偏失、或缺乏自身本為意識形態的自知。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1) 「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之主張
純粹以現實物質生活為基礎的觀察
有些主義主張:不必以理念的觀點去檢視社會行為,以物質的角度、科學方法看待即可。例如,心理學派中的行為主義認為:社會行為僅是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做出的反應,理念或是意識形態僅是裝飾背後存在的現實;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形態與其持有者的經濟或階級立場相關,理念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以客觀存在的事物為觀察推論的基礎,必然有中立的結果。
超然中立的理念
馬可思稱其以科學的角度,視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相對的,自由主義者定義共產主義與法西思主義是具壓迫與集權性質的官方價值。現存的這些意識形態,都建立一些標準、原則……等,一方面作為人們建立價值觀的視野,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中立的理念以評判其他意識形態的優劣。
(2)主張的缺失
忽略物質與理念之間的交互作用
物質生活並非影響社會生活的唯一因素,理念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容易觀察,包括對人類世界觀的影響、政治系統本質的影響、或者在社會中團體產生的凝聚功能。要對社會行為做合理的看待,必然考慮理念與現實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
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
各個意識形態認為,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原則原理一樣,自己可以是用來評斷其他意識形態標準,這便是忽略理念中不科學的要素。對於社會行為,既然不能僅以現實物質的面向看待,就必須考慮一些不適合用科學分析的要素,既然無法用科學方法分析,就無法找到某個客觀的檢驗標準,去斷定某一主義必然優於其他主義。
由上述可知,雖然有些主張認為其可拒絕意識形態而保持絕對中立,但其或有觀察論述上的偏失、或缺乏自身本為意識形態的自知。
2、如何分辨意識形態正在發揮作用(包括對自己及其他人)
(1)分辨什麼
主張所有事情皆是意識形態的作用,那麼與主張人是生物機器只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一樣,都忽略了理念與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理念引導的行動,可能造成現實物質生活的改變;相對的,理念也可能是現實的產物,受制於現實的歷史環境。此處目的在於分辨什麼樣的情況不是社會現實的作用,而是意識形態的作用。
(2)意識形態作用的原理
價值的賦予,是意識形態作用的核心。首先,意識形態中對現狀的解釋與對未來的理想,賦予特定的事實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使人對現存社會進行保存、改變、推翻或重建的社會行為;接著,其對未來理想與政治變遷解釋之間的連結,也同樣賦予某些行為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並以此規範、解釋或合理化社會行為。
由於社會現實是某個具體的環境、事件、制度、或者物品,其作用原理就不在於價值的賦予使有相應的行為,而是改變某個現實中客觀的條件,使社會中受到影響的人不得不改變其行為。
(3)意識形態作用的形式
論述語言
意識形態作為論述語言時,作用就相同於原則或條目,決定我們的思考程序。由意識形態構築的論述語言,作為智識性的框架。用這個框架中的基本前提與假設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去觀察、解釋世界或社會秩序。這種形式的意識形態潛藏在人類的基本常識中,最難以發覺。
意識形態的理論
作為政治哲學,抽象、理論式的探討。
政治運動
意識形態作用於政治運動,會有群眾動員、權力鬥爭等現象,某些戰爭的發生,即是意識形態所推動,或藉此獲得支持、取得正當性。此時意識形態就藏於政治口號、宣言等處。
主張所有事情皆是意識形態的作用,那麼與主張人是生物機器只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一樣,都忽略了理念與物質之間的交互影響。理念引導的行動,可能造成現實物質生活的改變;相對的,理念也可能是現實的產物,受制於現實的歷史環境。此處目的在於分辨什麼樣的情況不是社會現實的作用,而是意識形態的作用。
(2)意識形態作用的原理
價值的賦予,是意識形態作用的核心。首先,意識形態中對現狀的解釋與對未來的理想,賦予特定的事實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使人對現存社會進行保存、改變、推翻或重建的社會行為;接著,其對未來理想與政治變遷解釋之間的連結,也同樣賦予某些行為程度不一、或正面或負面的價值,並以此規範、解釋或合理化社會行為。
由於社會現實是某個具體的環境、事件、制度、或者物品,其作用原理就不在於價值的賦予使有相應的行為,而是改變某個現實中客觀的條件,使社會中受到影響的人不得不改變其行為。
(3)意識形態作用的形式
論述語言
意識形態作為論述語言時,作用就相同於原則或條目,決定我們的思考程序。由意識形態構築的論述語言,作為智識性的框架。用這個框架中的基本前提與假設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去觀察、解釋世界或社會秩序。這種形式的意識形態潛藏在人類的基本常識中,最難以發覺。
意識形態的理論
作為政治哲學,抽象、理論式的探討。
政治運動
意識形態作用於政治運動,會有群眾動員、權力鬥爭等現象,某些戰爭的發生,即是意識形態所推動,或藉此獲得支持、取得正當性。此時意識形態就藏於政治口號、宣言等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